补阳的正确顺序,一通经,二温肾、三补脾,错一步,前功尽弃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9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图片

补阳就从夏至后开始。但是很多人不会补,所以会出现补不进去,或者一补就上火的情况。

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下补阳的正确顺序。

顺序如果不对,不仅前功尽弃,还会出现上火的情况,比如口舌生疮,便秘,烦躁的情况。

人体阴阳是平衡的,阳气是用来温煦、推动的,阴气是滋润、濡养的。如果补阳不均衡,顺序不对,阴气跟不上就无法制衡阳气,容易出现上火。

图片

记住正确的补阳顺序:先下后上,先通后补,气血调和!

意思就是补阳之前要先通体内瘀滞,在从下焦肾阳补起,接着补中上焦的阳气,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上火的情况!

这三个阶段具体该怎么做呢?

第一阶段:疏通经络,为阳气运行开路(夏至到入伏)

经络通畅是气血循环的基础,此时选用合适药物能让补阳成分更易抵达对应部位。推荐参考中成药:桂枝茯苓丸或血府逐瘀丸。

若出现胸痛、头痛且痛处固定,同时伴有内热烦闷、心悸失眠等症,可选血府逐瘀丸;若存在闭经、痛经或关节麻木疼痛等问题,更适合桂枝茯苓丸。一般服用 1-2 周,从夏至开始调理至入伏即可。

图片

第二阶段:温补肾阳,固本培元(入伏到出伏)

肾为先天之本,内藏元阴元阳,是人体阳气的源头。温补肾阳能推动全身阳气生发,推荐参考中成药: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。

若有腰膝酸软、肢寒畏冷、小便不利等表现,可选金匮肾气丸;若出现精神不振、阳痿遗精、怯寒畏冷等症状,更适合右归丸。肾阳恢复是渐进过程,需持续温补,通常需服用 2-3 个月甚至更久。若用汤药调理效果更佳,可从入伏开始至出伏结束。第三阶段:调理中上焦阳气,调和全身(立冬前完成)

肾阳充足后,脾阳也会被带动。若脾胃虚寒严重,常出现腹痛、四肢不温、腹泻等症状,推荐附子理中丸,一般服用 1-2 个月。待脾胃功能改善(如食欲增加、腹胀腹泻缓解),可进一步调理上焦。补充心肺阳气可选柏子养心丸。如此一来,全身阳气得以充养,且能通达四肢百脉、深入骨髓,心肝脾肾等脏腑的问题也会随之改善。

写在最后

我是中医人张大明,临床工作40余年,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,擅长结节、肌瘤、囊肿、息肉、糖尿病、男科、女科等疑难杂症。

承蒙各位信任,如您有上述问题,我都能提供专业和有效的调理建议,若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,也可以点个红心支持一下。

您也可以通过下方的图片识别进行添加,把详细情况告诉我,我收到后会一一回复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